棉花娃娃:从游戏周边到情感寄托
近日,“带棉花娃娃到海底捞过生日”的话题引发热议,这一小众消费品正成为继盲盒之后年轻人的新宠。许多爱好者甚至为其消费数万元,小小的娃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?
买个游戏周边,一不小心“当妈”了
20岁的小胡2022年9月入坑棉花娃娃,目前已拥有78只娃娃,花费超4万元。她的入坑契机是手游《光与夜之恋》中的虚拟角色萧逸。
“因为娃娃可以抱在怀里,有陪伴的作用,时间长了我会真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。”——小胡
小胡不仅经常带娃娃出门,还会定期养护,甚至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摆放娃娃。她对棉花娃娃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。
价格炒高76倍,厂商盯上“娃妈”钱包
《光与夜之恋》官方与万代合作推出的一番赏娃娃,原价58元,在二手市场被炒到4500元,溢价76倍。类似现象在《恋与制作人》等游戏中也有出现。
微店数据显示,2023年棉花娃娃线上及线下交易额达12-15亿元,月交易额超1.2亿元。游戏厂商如米哈游、叠纸等纷纷推出角色同款棉花娃娃,成为新的吸金利器。
定制风险:工期漫长与跑路陷阱
由于大量棉花娃娃为消费者自行组团定制,交付过程中的风险凸显。小胡表示,“娃圈”不时出现组织者收到货款后“跑路”的情况。
“组织者收取拼团金额后‘跑路’的行为,涉及欺诈、违反合同、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。”——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李旻
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安全支付方式,保存交易证据,同时呼吁平台加强监管,保护消费者权益。